90年代是歐洲舞場蓬勃發展的年代,Remix混音、黑膠、夜店成為潮流,經典夜店MoS、Pacha相繼開張。而這股風潮到了90年代末期也吹進台灣,2000年前後的文青跟今日文青聽的音樂大不同,當時如果不懂些電子音樂就顯得遜,或者酷一點的參加了大學裡的DJ社團,關鍵字是Progressive house, Breakbeat或者Trance。而夜生活裡@live(2F), Texound等夜店相繼開張、原本以放搖滾為主的SPIN也加入電音行列,大學時代的不歸夜就此展開,台北人開始習慣晚睡。
但後來電子音樂又是怎麼開始分流的?2000年開始,lounge開始一間一間開在臺北東區,電子音樂開始跟時尚沾上邊,接著幾次夜店上了新聞頭條、2F與Texound在2003年相繼熄燈,電子音樂文化在台灣的全盛時期正式終結,電子音樂也開始變成大家口中“啊!你喜歡那種咚次咚次的音樂嗎?” 電子音樂的污名化,讓它一邊走入地下,有更單純、多元的發展空間。同時電子音樂也在地化,成為台北東區的夜店裡,夜店辣妹跟潮男首選最愛,每年春天海灘的電音派對吸引上萬舞客湧入。(當然台語電音又是另外一個章節,請參照維基百科-謝金燕 & 2001 YOYO姐妹)
回歸主題,打開很久沒用的老硬碟,重新聆聽每一張電子音樂專輯,才發現原來我們已經離得這麼遠了,突然有點懷念以前辦活動時,DJ總是揹著又大又重的黑膠箱,器材清單裡永遠有CDJ跟黑膠唱盤,那種單純只想聽音樂擺動的感覺。老話說音樂潮流每隔10年就會復古一次,從近期的Disclosure爆紅、Amazon黑膠銷售數字五年內成長了745%,或許一個我們曾經如此熟悉的年代,就要回來了!
相關節目: Y2K BLAST 獻給美好的2000s年代 (1/4)
圖片來源: The Guardian
0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